然而,仅就商业效果来看,美的收购库卡究竟结果如何,似乎随着国内机器人热褪去,也少有人关心了。
这里,鬼斧仅就2020年5月27日德国Zeit日报对美的收购库卡一事进行的评论和反思,翻译出来,以享大家。对于此案,本文暂不做任何评价,以后会专门分析。
正文如下:
之前,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信誓旦旦,声称:由中国人接管库卡,可以实现双赢。现在来看,愿望没有实现,反倒双输。
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Altmaier)对一次中国旅行记忆尤新。当时,正好一个带着盒饭的男人骑着自行车与他迎面而过,阿尔特迈尔断定此人一定是刚下班,正在回家的路上。此时,阿尔特迈尔一边思忖着自己晚上吃什么呢,一边在想来自北京的工人和来自鲁尔工业区的工人并没什么两样。
2018年秋,阿尔特迈尔部长将这个小插曲,讲给了他的秘书和规划负责人,以及时任库卡CEO蒂尔.罗伊特。
两年前,罗伊特的老板将库卡卖给了中国家用电器生产商美的。许多政治人物,包括阿尔特迈尔的前任——时任联邦经济部长加布里埃尔(Sigmar Gabriel),以及工业界的经理们都反对这桩交易。因为,当时库卡是德国在工程技术的典范,工业4.0的领军者,也是人工智能与工业生产自动化的美好结合。这场收购引起了关于中国海外并购对德国经济带来损害风险的激烈讨论。
时至四年之后的今天,这种担忧又卷土重来。
尽管新冠病毒的冲击,已经得到回缓,许多德国企业仍没有像今天如此不堪,股票如此便宜。与企业业务形势紧密相关的股价,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尽管也受新冠病毒的影响,但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则完全不同。中国企业可以从国有银行获得获得廉价的贷款融资,用以收购,而欧美公司则没有此便利。阿尔特迈尔部长***近也谈到了其对“国际投机者”的关注与担心。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Markus Söder)警告德国经济会被贱卖一空。根据对外经济法,一些行业的企业如果要被外国公司收购,必须经政府批准。而现在,这个批准必须收紧。(美的收购库卡之后,德国社会对失败的库卡运营状况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德国对中资企业收购的接受,这是鬼斧担心的)
库卡被收购时,阿尔特迈尔任默克尔总理的幕僚长。时任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埃尔试图阻止这笔交易,实际上是想消除德国人对中国的恐惧。阿尔特迈尔则希望库卡公司能成为中德未来合作的典范,实现双赢。正如2018年秋,每年一次库卡CEO罗伊特都会报告收购之后企业运行如何。
阿尔特迈尔试图寻找中德双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但今天来看,彼此差异仍然太大。
中国人应该会感到失望。收购的库卡,机器人产品没有那么高大上,也没带来什么利润。而德国方面也认识到,美的集团对库卡的干预远远超出了***初的设想。库卡也没有因为被中国公司收购,而在中国的销售大放异彩。
当然,这样的尝试并非没有意义。德国经理人和中国投资者可以从库卡收购案中学到八点教训。
1. 永远不要低估对手!
与设备制造厂格林策巴赫(Grenzebach,库卡早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一起,库卡拥有稳定的股东。情况发生变化,始于创始人鲁道夫·格林策巴赫(Rudolf Grenzebach)将权力移交给他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后。2014年,小格林策巴赫夫妇两人想将家族持有的库卡股份出售给中国投资者。几乎是在***后一秒钟,库卡监事会主席才决定这部分股份卖给另外一家欧洲公司——机器制造商福伊特。但从那时起,库卡已经被列入在中国人的购物清单。而一位库卡前监事会,则说:“对此,我们并不在意。”
即使美的在证券交易所购买了库卡公司10%的股份,并宣布该机器人制造商为战略投资,美的仍未引起人们的警觉。原因是福伊特和电气承包商Friedhelm Loh持有库卡约35%的股份。监事会成员认为可以依靠这两个大股东,他们不会出售股份。
2.钱,不应该成为一切!
当时没人算过,中国人的收购行为与欧美国的大多数私营公司完全不同。
2015年,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战略。按照这个战略,中国公司应成为机器人技术的世界领导者。为了这个目标,花再多的钱,中国也在所不惜。
2016年5月,美的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库卡股票。这个价格比2月份美的宣布对库卡进行战略投资之前高出50%之多。当时,库卡的***认为这个价格几乎“完全疯狂”,而美的代表则讳莫如深。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出价简直太高了,再无他人能出如此价格,以至于大股东简直无法拒绝。美的得偿所愿,内幕人士则说,这个收购要约,没有股东能够拒绝。西门子也曾对库卡感兴趣,但西门子CEO乔·凯瑟(Joe Kaeser)也说:“我们确实想拥有库卡机器人,但无法证明这个价格真有所值。”
3.市场包装是有欺骗性的!
2016年4月汉诺威工业展时,七个橙色的库卡机器人与柏林舞蹈团Flying Steps一起热舞。 默克尔总理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造访,令人印象深刻。 库卡CEO罗伊特作为仅有的十名德国企业管理人员之一,受邀参加了小范围的国宴。
就在几年前,库卡近乎破产。突然之间,却了高科技的代表。一位前经理人说:“中国人对所谓的工业4.0近乎疯狂。”
当然,库卡机器人也算得上是高科技。2003年,金融投资者Guy Wyser-Pratte就投资了这家位于奥斯堡的公司。当时,它的名字仍为IWKA(库卡前身)。他回忆说,库卡率先在机器人中安装了传感器。从而,当有人靠近时,库卡机器人可以感觉,并自动停止。但是,具有高利润率的机器人技术业务占库卡总销售额不到一半。库卡整体销售额很高,但利润很少,投资也少人问津。美的收购前一年,库卡公司30亿欧元的销售额,税息前利润率只有约4%。2019年,这个利润率还不到2%。一位内部人士说:“要想将一家机器制造商打造***先进的公司,必须进行大量投资。库卡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另外,则有人说:“我觉得中国人对此(鬼斧注:对机器行业需要大量投资的状态)视而不见。”
4. 哪有什么白衣骑士?
反对者希望这项交易的另一名竞标者能够坚持到***后。库卡的前监事会主席试图吸引像汽车制造商戴姆勒(Daimler)这样的客户作为买家。据说,经济部长加布里埃尔希望戴姆勒(Daimler)监事会主席比绍夫(Bischoff)能担此大任。但比绍夫并未接招,二人都不愿对此发表评论。
业内人士说,汽车大佬不敢胆大妄为。他们的汽车业务拓展要靠中国。戴姆勒的经理们不想让北京感到不安。比如,2018年,戴姆勒因在广告中刊登了达赖的语录,就在中国被描述为人民公敌。因此,戴姆勒也必须小心行事。
图片
Wyser-Pratte回忆说,尽管他不再是主要股东,但他仍与公司有联系。为防止出售库卡,他上天入地,震惊了德国政治,欧盟委员会和美国政治。但是,这笔交易终究无法阻止。一位高级政治家说:“默克尔应该公开表示,她不希望库卡被收购。” 但总理必须从符合整个德国经济的利益的角度考虑,默克尔不可能因为库卡收购问题惹怒中国这个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5.合约解决不了问题!
尽管中国人实际上可以在收购库卡之后按其所想行事,但他们保证了库卡董事会保持独立性,并承诺不调查客户数据。他们会在德国进行投资,至少应保持到2023年不裁员。
内部人士说,尽管如此,美的仍然希望快速掌握这家子公司。在与阿尔特迈尔会面后不久,罗伊特就辞去了库卡首席执行官一职。彼得·摩恩(Peter Mohnen)代理首席执行官,他以前是库卡的首席财务官。在获得正式任命之前,莫恩要在六个月内证明自己可以胜任此岗位。美的副总裁顾炎民说:“摩恩必须做出成果,并使我们相信他适合完成这个工作。” 当时,时任库卡总代表的齐格弗里德·施万(Siegfried Schwung)说:“这简直就是丑闻。任何人都可想象,摩恩需要多么谨小慎微,揣摩中国老板的细微意图。”
理论上,投资者协议可以保护摩恩。但职场规则上看,起诉雇主的董事会几乎不会继续任职。
6.冰箱毕竟不是机器人!
业内人士说,美的试图将其在冰箱和洗衣机业务的经验移植到机器人业务上。但这是行不通的。中国人不知道,机器人技术必须***投资很多。这个想法(鬼斧注:赚快钱)阻碍了创新。
罗伊特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所在。在2018年4月接受接受经济周刊采访时,他说:中方已同意投资物联网和医疗机器人技术。但是,当涉及到预算时,很快就清楚了双方对于投资增长率的期望相差很大。
Wyser-Pratte说,几年前,库卡在某些领域甚至比自动化巨头ABB的机器人部门都还要好。但是自美的收购以来,库卡已经失去了动力。 行业***也如此认为。当然,所有的问题也都可以归因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
7.中国人市场不是一切!
2018年春,库卡CEO罗伊特曾高调宣称:美的是一个伟大的合作伙伴,与其合作,我们可以成为中国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军者。”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希望远未实现。与整个库卡集团总的订单量相比,2019年来自中国的订单下降了15%。一位库卡内部***说:美的电器在洗衣机和空调方面很有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卖机器人。
8.中国恐惧症是非理性的!
30家***大的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股份在外国手中。阿迪达斯、德国证券交易所、林德、英飞凌和拜耳这五个公司中,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70%。而实际上,来自美国的投资者也已在德国投资。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关于对德国公司出售的抱怨。
当中国投资者到来时,人们通常会感到非常兴奋。一位前股东也说:“库卡的员工会对中国人感到高兴。” 2020年1-3月,库卡损失惨重。在过去的一年中,利润也很小。对此情况,每个美国投资者都会裁员。但到目前为止,库卡仅减少了区区几个岗位。 曾在许多公司的监事会任职的IG
尽管库卡现在的价值仅为15亿欧元,而美的收购时曾经支付的40亿欧元,但美的在其祖国将收购宣称为胜利。比如,美的集团(Midea)在2019年上半年报中指出,库卡在中国的业务逆势增长,且由于“大量订单”而将继续增长。然而,根据库卡年度报告,情况并非如此。
成功可能只是态度问题。一位内部人士描述了几年前与美的代表***次会面的情景说:“他们一直保持微笑着。”